尿路上皮癌43基因检测项目简介

数问生物推出尿路上皮癌43基因检测项目,该项目依据尿路上皮癌最新治疗策略、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及最新临床研究,检测22个靶向用药相关基因的点突变/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基因融合,MSI相关基因位点(17个),MMR相关基因突变(4个)。通过基因检测,辅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帮助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在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及新型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中获益。

 检测方法:NGS

检测内容:22个靶向用药相关基因(AKT1、BRAF、CDKN2A、ERBB2、ERCC2、FGFR1、FGFR2、FGFR3、HRAS、KRAS、MET、MTOR、NF1、NRAS、NTRK1、NTRK2、NTRK3、PIK3CA、PTEN、TP53、TSC1、TSC2       )

17个MSI相关基因位点(BAT-25、BAT-26、NR-24、NR-21、Mono-27、NR-22、NR-27、BAT-40

CUL-22、MET-15、ATM-15、RBI-13、NF1-26、FANC-21、PTK-16、PTPN-17、SMAD-18)

4个MMR相关基因突变(MLH1 、MSH2、MSH6、    PMS2)

检测意义:指导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靶向、免疫、抗体偶联药物用药。

样本类型:组织、血液(cfDNA)

适用人群:膀胱癌、肾盂癌、输尿管癌等                      

流行病学

尿路上皮癌(U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肿瘤之一,主要包括膀胱癌和上尿路上皮癌。其中,膀胱癌(BC)是起源于膀胱的恶性肿瘤,占尿路上皮癌的90~95%,绝大多数膀胱癌是移行上皮细胞癌,75%局限于黏膜被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5%侵犯到肌层或者伴有远处转移。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起源于肾盂和输尿管尿路上皮的一种多源性恶性肿瘤, 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仅占尿路上皮癌的5~10%,虽然发病率较低,但起病隐匿,侵袭性强且复发率高。

治疗进展

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一线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患者预后较差,二线化疗药物客观缓解率不到10%,中位总生存期大约7-9个月。近年来,新型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偶联药物的批准为化疗进展后的晚期患者提供了治疗新方案。

靶向治疗方面,厄达替尼(Erdafitinib)填补了晚期尿路上皮癌靶向治疗的空白。其获批基于一项II期临床试验BLC2001的结果,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客观缓解率达到40%左右,总生存期提高到13.8个月。

免疫治疗方面,已有多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改善了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和总生存。国产的特瑞普利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PD-L1表达患者)也写入CSCO指南二线推荐方案。特瑞普利单抗在PD-L1阳性患者中疗效显著,客观缓解率达到41.7%,中位总生存期高达35.6月,。

抗体偶联药物方面,FDA已经批准针对靶向Nectin-4靶点的Enfortumab Vedotine,靶向Trop2靶点的Sacituzumab Govitecan 用于接受过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NMPA批准国产针对靶向HER2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用于HER2阳性的尿路上皮癌。

联合治疗也成为晚期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的主要探索方向,其中免疫联合抗体偶联药物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出客观缓解率改善。

尿路上皮癌治疗与基因检测

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首选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铂类不耐受的患者或PD-L1表达的患者,一线治疗可选用免疫治疗;二线治疗优先考虑免疫治疗,后续可基于患者情况及基因检测结果选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或化疗。

依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药物治疗方案的情况如下(目前):

FGFR2/3基因突变或融合推荐厄达替尼(Erdafitinib)

NTRK1/2/3基因融合推荐拉罗替尼、恩曲替尼

PD-L1表达推荐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

HER2表达推荐维迪西妥单抗

 虽然上尿路上皮癌和膀胱癌同属尿路上皮癌,但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差异。上尿路上皮癌是林奇综合征(LS)相关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有10-20%的上尿路上皮癌具有遗传性。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LS的分子标志,通常具有错配修复(MRR)基因的胚系突变。LS是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多数晚期患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LS的筛查及诊断对于患者治疗预后及其家属有效的疾病监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